教学动态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单细胞生物信息学》微专业中期进展报告 --夯实基础,赋能科研,探索细胞宇宙新维度
作者:   时间:2025-11-12   点击数:

摘要: 自2025年秋季学期开课以来,《单细胞生物信息学》微专业教学进程已过半程。本报告旨在总结前期教学成果,系统展示该微专业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学员收获等方面的核心优势与鲜明特点,为后续教学工作的优化与推进提供参考。

一、 课程体系:构建“从基础到前沿,从理论到实战”的全链条知识网络

微专业前期课程设计科学、结构严谨,成功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覆盖全面的单细胞生物信息学知识体系:

1. 基础奠基阶段:

l Linux与生信环境搭建: 课程从计算机基础出发,手把手教学员掌握Linux系统操作、conda环境管理,并成功安装了fastQC、STAR等生信工具及新格元CeleScope单细胞平台,为所有分析工作奠定了坚实的计算基础。

l R语言与数据分析核心: 郭慧玲老师详细讲解了R语言及R Studio,涵盖了从数据类型、标准化归一化,到聚类降维、细胞注释、差异分析等单细胞转录组全流程,确保了学员具备核心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

2. 技术深化与拓展阶段:在夯实转录组分析的基础上,课程引入了多种前沿技术与分析场景:

l 分子对接: 麻红萍老师的课程为理解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提供了新视角。

l 单细胞代谢分析: 梁燕老师讲解了如何从转录组数据中洞察细胞的代谢状态。

l 微生物扩增子测序分析: 王雅兰老师的课程将单细胞技术拓展至微生物研究领域。

3. 高阶应用与解读阶段:

课程深入讲解了拟时序分析(包括Monocle、RNA velocity等多种工具)、细胞通讯分析(如CellChat)等高级主题,并紧密结合多组学整合临床意义挖掘,指导学员如何将一个单细胞数据点转化为一个完整的生物学故事。

二、 专业核心优势与特点

1. “从零开始,手把手教学”的友好性:

课程充分考虑到生信初学者的痛点,无论是Linux命令行、R语言语法,还是软件安装(如提供23步图文指引、强调R版本避坑),都采用了极其细致的教学方式。这种“避坑专家”式的指导,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确保了零基础学员也能跟上进度,成功入门。

2. “实战导向,问题驱动”的实用性:

微专业的核心目标是“学以致用”。所有课程内容都紧密围绕真实科研场景设计:

l 衔接产业标准: 课程专门安排了如何解读测序公司标准报告的环节,帮助学员理解数据质控的关键指标(如Valid Reads >70%),使所学技能能立即应用于实际课题。

l 工具链全覆盖: 教学涵盖了从原始数据(FASTQ)到高级生物学解读(如细胞通讯、发育轨迹)的全套工具链(Seurat, CellTypist, CellChat, Monocle等),使学员具备独立开展完整分析项目的能力。

3. “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整合:

课程并非零散工具的堆砌,而是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例如,在讲解细胞注释时,系统介绍了从Marker基因、参考数据库到机器学习模型的三级命名法与多种策略;在讲解轨迹推断时,不仅教如何“调包”,更深入剖析其原理、不同工具的适用场景,培养学员的科学批判性思维。

4. “聚焦前沿,拥抱创新”的先进性:

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大量引入了近年来发表的新方法与新工具(如GeneSwitches, Palantir, scATOMIC等),并涵盖空间转录组、多组学整合等热点领域,确保学员所学知识处于行业前沿,为其发表高水平论文和申请课题提供强大支持。

5. “强大的师资保障与教学相长”:

l 团队协同教学:本微专业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专家和年轻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每周至少有6位教师亲临课堂,他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主讲,有的进行随堂辅导,确保了每位学员在实操中遇到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专业的解答,实现了极高的师生比和精准的教学支持。

l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通过承担微专业教学任务,年轻教师本身也实现了卓越的成长。为了讲清每一个知识点,教师们需要系统化地梳理自身技术栈,将碎片化的科研经验转化为结构化的教学知识。这一过程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与技术整合能力。同时,在共同备课与课堂协作中,形成了稳定的教学梯队,促进了跨研究方向教师间的学术交流,实现了“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三、 学员收获与教学成效

通过前半学期的系统学习,学员们普遍实现了从“生物信息学新手”到“具备独立分析能力的单细胞探索者”的跨越:

· 技能层面: 熟练掌握了Linux基础操作、R语言编程、单细胞转录组标准分析流程(数据下载→质控→降维聚类→注释→差异分析)以及多种高阶分析方法。

· 思维层面: 建立了完整的单细胞数据分析逻辑框架,学会了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出科学问题、设计分析方案、解读结果并构建生物学故事。学员们不再是“熟练的调包侠”,而是懂得了每一步分析背后的“为什么”。

· 信心层面: 能够自信地面对测序公司交付的报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深度挖掘,解决了“花了钱拿到数据却不知如何深入”的普遍困境。对单细胞领域的各类分析不再畏惧,具备了自主探索新工具、新方法的能力。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课程安排在每周日,且学员们面临繁重的专业补课、实验任务等多重压力,本微专业依然保持了超过70%的学生全勤率。 这一数据有力地证明了课程内容的巨大吸引力、高度实用性与良好的学习体验,反映了学员们强烈的求知欲和极高的学习热情。

四、 总结与展望

《单细胞生物信息学》微专业的前半程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其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实战导向的教学理念以及对前沿技术的高度敏感,充分彰显了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价值。学员们不仅收获了宝贵的技能,更开启了一扇探索生命奥秘在单细胞维度下的新大门。期待在后续的课程中,学员们能进一步融会贯通,在单细胞这片广阔的“细胞宇宙”中取得更具创新性的发现。

办公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鄂尔多斯东街29号生命科学学院   邮编:010011

电话:0471-4311429 传真:0471-4309242

E-mail:shengkeyuan8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