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五年的运行、四次大纲的更迭,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免疫学》课程已经形成覆盖三个专业、体系完备、内容精炼、定位明确的一门课程。金秋十月,《免疫学》课程开课在即,课程组组长王玉珍老师带领课程组的两位老师再聚首,为进一步以新学科思想贯穿课程、并结合近期参加的“第一届中国免疫学会科普教育与教学工作研讨会”精神,讨论如何更好的开展《免疫学》教学。
立题为首,《免疫学》是关注自身、关爱生命、启迪思想的。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会以《免疫学》特有的方式表达对生命的关爱,引领学生关注自身,启迪学生自爱且博爱。
如何使《免疫学》课程更好的服务于全局、服务于学生的需求,这也是“第一届中国免疫学会科普教育与教学工作研讨会”(以下简称“第一届教研会”)中,来自不同院校及科研院所专家讨论的话题。作为面向农业院校生命科学学院的《免疫学》课程,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在讨论中,课程组进一步明确了,要贯穿新学科的思想,重构课程内容,并进一步明确了四个课程目标,分别支撑了四个方面的毕业要求(问题分析、职业规范、沟通及终身学习),最终使得学生达到能够运用免疫学基本原理,分析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等问题中的影响因素,并客观评价解决方案的合理性;且具备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关注前沿进展,终身学习。重构以后的内容,以绪论提纲挈领,并以天然免疫系统、获得性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及淋巴细胞的运输三大部分,围绕“健康状态下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如何运作的”这一主线展开,既体现系统性,又融合细节知识点。参考的主要教材,包括《医学免疫学》(曹雪涛主编),还引进英文版参考书《How the immune System Works》(by Lauren Sompayrac)及中文译文版。两套教材前者权威而全面,后者注重系统性及整体性,二者互为补充,是开展教与学的好帮手。
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也是在“第一届教研会”中讨论的热点问题。面对学时有限、信息爆炸、人工智能等时代背景,OBE、PBL/PBT、CBL/CBT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纷纷登场,最终目的是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利用先进工具,获取资料,进一步围绕某一复杂问题,从背景、现状到解决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入学习,提高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三位教师总结、分享经验和讨论,我们的教学方法也与时俱进,注重学生的小组讨论、案例分析、阅读中英文资料和追踪前沿进展。在此基础上,今后的教学中将通过教师对案例分析的示范(CBT),进一步明确学生需要围绕的案例,查、汇、讲(CBL),以作品展示、微课等形式呈现,最终达成毕业要求。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能够真实的反应学生的学习及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经过讨论,《免疫学》课程仍以考察的方式进行;新的评价体系为四大部分,即作业、课堂测验、英文解读和作品展示,并对所达成的课程目标进行了对应和细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课程组热烈的研讨碰撞出了创新的火花、达成了有效的共识、明确了教学内容和手段、统一细化了评价方式,并为新大纲的修改指明了方向,我们已经准备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一轮的课程讲授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