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有机体发育过程及规律的学科, 其主要目的是综合运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免疫学、胚胎学、进化生物学及生态学等多种学科的方法和手段,揭示生命发生发展的本质规律。
内蒙古农业大学发育生物学科,立足于蒙古高原得天独厚的物种资源及天然草原这一地区优势和特色,本着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农牧业持续发展、关注人类健康的宗旨,以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在农牧业、人类疾病领域广泛应用为主要任务的学科建设方针,在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明确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并形成了以下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1、蒙古高原特色动、植物组学研究
以地区特有动、植物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对地区特色家畜、作物、牧草的天然、独特功能基因进行研究与发掘,为培育优良性状家畜、特色作物与牧草新品种提供基因资源,通过生物技术的应用与集成,与传统育种与繁殖方法相结合,迅速而有效地达到家畜、作物与牧草改良的目的。
2、生殖生物学与胚胎工程
以优异特色家畜为研究对象,围绕哺乳动物受精生物学、家畜胚胎工程与基因工程、优良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利用等内容,借助胚胎工程技术手段开展高效体外受精(IVF)胚胎生产技术、基因编辑体细胞克隆技术研究。
3、成体干细胞与生物技术
研究人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建系及定向诱导分化调控机制,为成体干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种子细胞与理论依据。利用内蒙古自治区特有白绒山羊种质资源优势,研究其毛囊干细胞分化机制,为培育羊绒产量高、绒毛品质优的绒山羊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4、肿瘤发病机制组学与靶向抗肿瘤新药研发
致力于肿瘤发病机制的组学研究,同时开展靶向抗肿瘤新药的研发,开展基因SIX1促癌机制及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及内源性小分子ITE抗神经胶质瘤研究,以期获得抗肿瘤靶向新药。与临床医学结合,开展肿瘤体外药敏实验,为肿瘤病人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学术队伍
发育生物学学科有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均有博士学位。成员年龄结构,50岁以上1人,40-50岁7人。分别毕业于发育生物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临床兽医、生态学、药学等专业。
学术成果
近十年本学科累计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代表性研究论文:2018年蒙古人群体遗传学研究论文《Whole-genome sequencing of 175 Mongolians uncovers population-specific genetic architecture and gene flow throughout North and East Asia》在《Nature Genetics》(五年平均影响因子30.757 )发表;2014年骆驼抗逆抗旱机理的基因组研究论文《Camelid genomes reveal evolution and adaptation to desert environments》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12.353)发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
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累计1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合计获得资助4300万余元。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得授权4项。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2等级1项,自治区级科技进步3等奖1项,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状,1人获得国家特殊津贴。